查看原文
其他

【新刊选读】莫力达瓦:美景中的契丹遗风

侯朝阳 山野杂志 2022-06-16

本文刊载于《山野》杂志2019年2月刊

文、图 / 侯朝阳

莫力达瓦隶属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位于大兴安岭东麓中段、嫩江西岸。莫力达瓦是达斡尔语,意为“骑马才能翻越的山”。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简称“莫旗”)有“内蒙古东大门”之称,是全国唯一的达斡尔族自治旗。


金秋时节初识莫旗


第一次去莫旗,是在金秋时节,成熟的庄稼在黑土地上“披着金甲”,黄灿灿一片。车如舟,滑行于东北平原一望无际的金色海洋中。


前方路标提示:左转——莫力达瓦达斡尔民族园。我顿时在心里激动地呐喊:终于到了!


我抵达的时候已是红霞满天,眼前的一切都在夕阳余晖中熠熠发光。我伫立在嫩江边,新奇的目光掠过舒缓流淌的江面,漫过一望无际的沃野良田,美妙而悠远的感觉在心头慢慢升起。


说到呼伦贝尔,许多人会想当然地认为这里遍地是草原。而莫旗展现给我的,绝非草原的模样,这里森林遍布、丘陵起伏、天蓝云白,似一幅风景壮丽的油画。耕地蔓延上了山坡,坡顶的橡树林就像一块块红色的地毯。


△牧场风光


同行的老知青也是一位摄影家,对拍摄大画幅很有经验,他的一个诀窍就是寻找制高点。


我们在当地人的带领下,乘着越野车一路狂奔,冲上村庄附近最高的山顶,一派美景豁然展现在眼前:河流蜿蜒在金色的草原上,村庄傍水而建,整齐的草房远远看去就像小小的积木,河湾的草地上一群群牛马星星点点,云影飘过,大地忽明忽暗......


莫旗有着“大豆之乡”“歌舞之乡”等美誉。适逢丰收季节,路边无际的大豆地里到处可见人们忙碌的身影。


联合收割机隆隆作响,掀起团团烟尘,在阳光的映衬下丰收的气氛被渲染得更加浓烈。一堆堆收割好的大豆杆排列得很有韵律,就像一块块“小花布”。


来自城市的我尤其喜欢羊群、马群,一直带着我们东奔西跑的司机是个热心人,不仅和我们相处融洽,甚至学会了我的口头禅。


一天中午,他一边驾车一边大喊:“逆光羊!停车!”是的,阳光给丛林下的羊群勾勒出一圈圈金边,它们安静地卧在主人身旁,牧羊人则拄着树枝享受着阳光下的小憩,这样的画面总会拨动我那根最柔软的心弦。


“昆米勒”,这种被达斡尔人民视为救命菜的柳蒿芽,长相特别普通,若不注意很容易与羊胡子草混淆。细嫩的叶子,柔弱的枝身,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随意到原野上走一趟,几对北归的燕子衔泥的空当,一顿清香淡苦的柳蒿芽菜汤便有了着落。翠绿翠绿的汤喝下去,滑嫩中带着淡淡的苦味,涤荡着现代人油腻的肠胃,让人顿感一身清爽。


每一年,莫旗的腾克镇都会举办“昆米勒”节。幸运的是,我去的时候正好赶上这个节日。


那天,达斡尔族村民身着民族服装,载歌载舞,而曲棍球、摔跤比赛等活动,更是让整个会场热闹非凡。


“昆米勒”节当天,阴云密布,还不时下点小雨。午后,我蜷缩在老乡家暖暖的炕上,享受着几天来少有的慵懒。傍晚,主人端来新鲜的野菜和味美清新的柳蒿芽汤,还有香喷喷的手抓羊肉。


△嫩江秋色


原以为天气会一直阴霾下去,于是放心地吃着饭喝着小酒,可正在醉意朦胧时,我猛一抬头,发现窗外的砖房通红通红的,不禁大喊一声:“晚霞!”于是抓起相机和三脚架就冲出了屋外。


我下意识地往水库边跑,穿过泥泞的黑土地,深一脚浅一脚,还不时地停下来拍几张,生怕错过了这难得的霞光。


天慢慢暗下来,晚霞铺满天边,颜色由金黄色慢慢变成橘红色、红色、玫瑰红,这迷人的景致让我恨不得放下相机就这样静静感受。


此刻,平静的水面倒映着变幻莫测的天空,忽而彩云飞散,忽而阳光穿过云层金光四射。


捕鱼的小船悠悠荡荡地从远处划来,船桨点破了如镜的水面,留下长长的浪痕,一首模仿划桨音律的古琴曲《欸乃》在我心中飘荡起来。


冰钓节上的异族风情


第二次去莫旗是在隆冬时节。我一直不敢在寒冷的冬天去东北,因为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气温让人望而却步。


但这回是当地政府邀请摄影家去参加冰钓节,于是我鼓足勇气开始了临行前的置办,买了羽绒衣裤、绒帽、棉靴、棉手套,还有热帖,打扮起来很有点《林海雪原》里“小常保”的味道。


达斡尔冰钓活动历史悠久,为了开发旅游,当地政府举办了冰钓节,在尼尔基水库的冰面上盖起了冰砖小屋,中间凿了大大的冰洞,吸引了来自各地的钓鱼爱好者。


他们在冰上凿了几个冰窟窿,穿上渔网和鱼线就开始钓鱼,钓上来的有鲶鱼、草鱼、鲤鱼等。


△冰钓节


冰钓节上,还有达斡尔村民、乌兰牧骑演员载歌载舞。男人们壮实的身影模仿打猎的舞姿,不禁让人想起当年骑着高马的达斡尔族祖先的英姿。


顶着让人睁不开眼的“白毛风”(指大风、降温并伴有降雪的天气,在气象上又称“吹雪”或“雪暴”),我们深入一个个小村庄,虽然没有雪乡的景色那么具有童话世界般的甜美,但是朴实的雪屋、羊圈、牛栏、袅袅升起的炊烟......这一切都给人亲切的感觉。


当我们钻进树林中时,同伴突然发现一只白色狐狸,我还是第一次看到野生狐狸,屏住呼吸跪在雪地里,悄悄地按动快门。


狐狸似乎在村子边转习惯了,一点都不怕人,一个快步就从我身边窜了过去,惊得我一动不敢动,同伴却手疾眼快地抓拍到了我和狐狸在一起的画面,真是难得!


莫旗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不同,他们的童年是在草原上度过的,牛、羊、狗就是他们最好的玩伴。


记得路上碰见一个跟着母亲放牛的小女孩,她独自在一旁抱着出生几个月的小狗,和狗妈妈在草地上嬉戏打闹。他们假装撕咬争斗,看得我惊心动魄,小女孩却开怀自得。在她的情绪感染下,我干脆也趴在草地上,“啪啪啪”地拍个不停。


在尼尔基镇的西博荣村,家家户户的牛每天都会到河对岸吃草,朝出暮归。孩子则经常跟着父母在河这边迎接吃完草的牛回家。


一天,我们特意赶在牛儿回来前,在河边等着拍摄牛过河的壮观场面。只见上百头牛稀里哗啦地趟着水花迎面而来,倏然就到了身边,让我来不及换镜头。


随后,牛儿就跟着主人回家了,逆光下的金色树木衬托着他们的身影,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田园牧归图。


在莫旗,我拍摄最多的孩子是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她家有达斡尔族传统的“介”字形草房。


一开始小女孩有点认生,但当我和她聊了几句,加上巧克力的“功劳”,我们渐渐就熟络起来。


她还为我唱了一首富有浓郁民族风的歌曲《扎恩达勒》,曲调绵长而高亢,听得人如痴如醉:

“百年前定居在有冰的地方

稷子米饭鲫鱼汤

是我们古老的食粮

草原上奔跑着牛羊......”


一个自治旗半支国家队


据考证,达斡尔族是契丹贵族的后裔。战败后,因躲避战乱而迁居至此,逐渐繁衍壮大。


斡尔族以雄鹰作为其民族图腾,他们热爱鹰、尊重鹰、崇拜鹰,长久以来将雄鹰视为自己最好的伙伴,形成了独特的“鹰猎文化”。


鹰猎是达斡尔人一种非常有效的狩猎方式,多在雪后的清晨进行。达斡尔族猎人脚跨骏马,左臂托举猎鹰,寻游于雪野山林之中。发现野鸡、野兔等小型动物后,猎人便令猎鹰迅速出击,准确而有效。


鹰猎的收获量虽然不大,但它既是一种生产劳动,又是一项饶有趣味的体育娱乐活动,深受达斡尔族人的喜爱。拥有一只聪明伶俐、敏捷强悍的猎鹰,成为达斡尔族猎人的骄傲与自豪。


说到传统体育娱乐,达斡尔族人还和曲棍球有着不解之缘,莫旗更是“中国曲棍球之乡”。


△莫旗巴特罕公园


我国有关曲棍球运动的记载,早在唐代就有了,当时叫“步打球”。到了宋、辽之际,曲棍球运动开始在北方游牧民族契丹人中盛行,此时的曲棍球运动与现代的更为形似,《辽史》中则称之为“击鞠”。


随着历史的变迁,此项运动后来在其他各民族中逐渐消失,唯有在达斡尔族中保留下来,并在民间广为流传。


达斡尔族人称这一古老的传统体育运动为 “贝阔”,打贝阔是达斡尔族男子必备的本领。当春播歇晌,达斡尔族人便就地取材,用木棍将一个马粪蛋当作曲棍球拨来拨去。


每逢重大节日,民间的贝阔比赛更是热火朝天,各个达斡尔族的“莫昆”(部落)都要选派曲棍球高手进行比赛。


中国曲棍球运动的诸多“第一”都和这里有关:中国第一支曲棍球队、亚洲曲棍球裁判联合会的第一位女理事、中国第一个曲棍球国际A级裁判员,都出自莫旗。参加北京奥运会的中国男、女曲棍球队阵容中,有7名球员出自莫旗。所以,便有了“一个自治旗半支国家队”的说法。


曲棍球也与达斡尔族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过去姑娘们出嫁时要带上一根精美的球棍,以示对心上人的赞美和期望。2006年,达斡尔族传统曲棍球竞技运动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订阅2019年全年杂志

送纪念版登山明信片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为了答谢读者们对《山野》的厚爱,从即日起,订阅2019年全年《山野》杂志,赠送《光影中的中国登山》(第一辑)明信片一套。数量有限,欲购从速!

(商品图片仅供参考,最终以实物为准)

订阅电话:010-67154355

QQ:1423376587

(赠品随刊寄出,数量有限,欲购从速哦~)

ABOUT

《山野》杂志

与中国登山户外运动共成长!

热线:01067154355

投稿邮箱:shanyecma@qq.com


往期精彩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